對大多數學習者而言,旋轉功不可能透過一兩次的上課或旋轉就學會(只有少數人天生就比較不會暈眩)。多數學習者都需要透過一系列的上課才能學會旋轉功。我們如果把每一次的訓練稱為一「節」,而一系列的「節」則構成一個「旋轉功訓練課程模組」。根據我的經驗,一節的長度最好大約為一小時,尤其是課程初期。
旋轉功教練可以依據「保溫夠久原則」來規劃「旋轉功訓練課程模組」。所謂「保溫原則」是指,在一個課程模組中,節與節最好間隔一天(也就是大約每兩天上課一次,一次一節),節與節的間隔不要太久,太久的話不易保持練習的熱度。間隔太短的話,身體不易調適過來。所謂「夠久原則」是指,一個課程模組的總節數要夠久,至少要有24節比較好,若能達36節可能更好。總節數太短的話,學習者不易學會。如果以24節為例,一個課程模組可以採用每週三次,每次一節,一共持續8週。如果總節數是36,則一個課程模組每週三次,每次一節,一共持續12週。
上述兩個原則綜合起來就是「保溫夠久原則」,也就是說,旋轉功的訓練課程不但要持續保溫(兩次的訓練最好間隔一天),也要持續夠久的時間(約24至36節),才能讓學習者的身體逐漸適應旋轉。當然,這只是目前歸納出來的一個概略原則,至於一個課程模組的總節數以及節與節之間的最佳間隔都有待日後再深入研究。畢竟,優秀旋轉功訓練的課程設計涉及不同年齡的學習者、不同的體能狀況與健康狀態等等因素。這些都有待日後深入研究。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依據我的經驗,在旋轉功訓練課程中,最好依據「緩進原則」逐漸增加「旋靜單位」的長度。也就是說,在旋轉功訓練課程的初期,一個「旋靜單位」的時間不要太長,可以從10分鐘(即旋轉5分鐘+靜坐5分鐘)開始,練習幾次之後,再稍微增加旋靜單位的時間。初期可以每次增加4分鐘,隨著學習者的旋轉經驗愈來愈豐富,可以一次增加8或10分鐘。當然,有些學習者的進展可能比較快,因此每次的旋靜單位時間可以增加比較多,而有些學習者的進展可能比較慢,就不要增加那麼快。因此,一個旋靜單位的時間究竟要每次增加多少顯然要根據個別學習者的狀況而定。基本上寧可緩緩增加,以便讓學習者逐漸適應旋轉的感覺。
下表舉例說明「緩進原則」的課程設計方式
上課次
Ex.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Ex. 1
|
5W+5M
|
5W+5M
|
10W+10M
|
10W+10M
|
15W+15M
|
15W+15M
|
20W+20M
|
20W+20M
|
25W+20M
|
Ex. 2
|
5W+5M
|
5W+5M
|
7W+7M
|
9W+9M
|
11W+11M
|
15W+15M
|
20W+20M.
|
25W+20M
|
30W+20M
|
Ex. 3
|
5W+5M
|
7W+7M
|
10W+10M
|
15W+15M
|
20W+20M
|
20W+20M
|
25W+20M
|
30W+20M
|
30W+20M
|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旋轉功訓練課程中,旋轉功教練不能只安排旋轉的練習,也要搭配靜坐的練習。所謂「先動後靜原則」就是指,在每一次的練習中,最好先練習旋轉一段時間再搭配靜坐一段時間。我們把每一次的「旋轉+靜坐」組合簡稱為一個「旋靜單位」(WM unit)。在每一個「旋靜單位」中,旋轉與靜坐的時間應盡量約略相當。也就是說,如果旋轉5分鐘則盡量搭配靜坐5分鐘;旋轉10分鐘則盡量搭配靜坐10分鐘,其餘依此類推。但是如果旋轉時間超過20分鐘,則靜坐時間仍然維持大約20分鐘即可,不用繼續增加。當然,在一個旋靜單位中,究竟要搭配多長的靜坐,也要根據時間的許可及個人的需求來調整。
在每一個「旋靜單位」中,旋轉後的靜坐非常重要,不僅可以協助加速克服暈眩的問題,也可以深化靜坐的深度,對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助益。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