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色蘊
穿著、外貌、肉身、生理現象(呼吸、心跳、循環……等)
 
受蘊
身體的感受(酸、痛、癢、麻、冷、熱……等)
 
想蘊
心念、心思、想像、信念、知識……等
心之所動
行蘊
情緒狀態
正面
安祥、喜悅、快樂……
負面
憤怒、哀傷、憂鬱、孤獨……
情感反應
正面
感恩、愛戀、懷念、同情、慈悲……
負面
嫉妒、懷恨、羨慕、害怕……
識蘊
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五識)
非恆非審、能察五塵粗相、依於意識
心的了知與辨別作用
意識
(第六識,見聞覺知心、分別心)
審而不恆、念念生滅、能審觀五塵細相及諸法塵、前五識之所依、依於意根。
末那識
(第七識,意根、我識、我執)
恆審思量、恆執為自內我、剎那不斷作主、前六識之所依、依於阿賴耶識。
本心
阿賴耶識
(第八識,佛心、真心、道心、神心、如來藏空性、心王、心海、菩提心、真如、含藏識、異熟識、涅槃本際)、無垢識(菴摩羅識、清淨識)
非因緣所生、恆而不審、不作主、不作意、不生滅心、無我我所、恆離見聞覺知、永不斷滅而無分別心、即相離相、真妄和合、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具有能藏所藏之功能體性、一切染淨之所依。(「無垢識」可另立為第九識)
如如不動之心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東華盃旋轉功競賽影片: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初學者在飯後一小時內最好不要練習旋轉。
 
二、初學者先不要在家裡練習旋轉,因為空間比較窄,外物的影響比較多,比較容易暈眩。等到比較能歸於中心,比較不受外界影響時,再嘗試在家裡練習旋轉。
 
三、初學者要練習全然接受旋轉時身體及心理產生的任何感覺,不要抗拒,也不要害怕,自然可以逐漸消除頭暈或不舒服的感覺。
 
四、每一個人對於旋轉及外界的變動有不同的習性反應。透過旋轉功且搭配靜坐相輔相成的練習,可以逐步消除習性反應,讓身體逐漸適應旋轉。
 
五、各種靜心法的練習都可以協助掌握「歸於中心」及「全觀」的兩個要領,因而協助掌握旋轉的要領。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停止旋轉的方式有三種:
 
(一)   逐漸放慢旋轉的速度,直到完全停止旋轉,然後坐下來休息。
(二)   想停止旋轉時,瞬間停止站立不動,但是外圍的景物看起來持續在旋轉,只要靜靜站立,外圍的旋轉幻像自然會逐漸變慢,直到旋轉的幻像完全停止,然後坐下來休息。
(三)   想停止旋轉時,瞬間倒下並躺在地上,腹部朝下,眼睛閉著靜靜躺著休息。
 
每次旋轉結束後,在原地靜坐或靜臥休息一段時間。依個人當下的身心狀態,決定靜坐或靜臥的休息時間長短。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   有些人很容易暈車、暈船、暈機,有些人比較不會。旋轉時也一樣,有些人很容易頭暈,有些人不易頭暈。這些都跟人體的調節力、適應力有關。旋轉並非一項平常的活動,也就是說,我們平常很少旋轉,我們的身體一時適應不來,造成內耳平衡系統一時失調,就比較會頭暈。

(二)   練習旋轉初期會頭暈也是正常的「好轉反應」,也就是說,頭暈是我們的身體在調適的過程中的正常反應。隨著持續的練習,我們的身體之調節力、適應力會逐漸提高,愈來愈不受外界的變動或旋轉之影響,就愈來愈不會頭暈。但是如果長時間都持續會頭暈,表示自己還沒有抓到「歸於中心」與「全觀」這兩個核心要領。

(三)   練習旋轉功時如果要避免頭暈,主要是要盡量抓到「歸於中心」與「全觀」這兩個核心要領。至於腳步如何移動、手要如何擺放、旋轉的方向要如何,這些都不重要。當一個人在旋轉或在乘坐車船飛機時,能抓到「歸於中心」與「全觀」這兩個要領,就愈來愈不會被外界的各種旋轉或變動所影響,而能讓自己的心處在一個平靜的狀態,當然就愈來愈不會頭暈。反之,如果心不平靜,就比較會頭暈。因此,練習旋轉功的一個重大收獲就是提高自己的「定力」。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全觀」是指,旋轉者在旋轉時不要聚焦在外界的任何景物,讓視線模糊或流動而沒有焦點。然後,旋轉者只要用眼角餘光留意自己和旁人的相對位置以及場地的環境即可,以免撞到他人或物品。旋轉者的眼睛若注視在某個物體之上,容易產生頭暈的現象。
 
旋轉者如果剛開始不知道如何全觀,可以先試著一面旋轉,一面聚焦在自己的某一隻手,用眼角餘光瞄到周遭由旋轉造成的模糊影像。等到逐漸熟悉旋轉的感覺後,可以漸漸擺脫對手的依賴。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所謂「歸於中心」是指,旋轉者在旋轉時把整個注意力全然貫注在自己的身體或心理上的感覺,把自己安頓在漩渦中寧靜的核心,類似置身於完全沒有任何風雨的颱風中心所在(即颱風眼)。在歸於中心的同時,旋轉者要配合前述「全觀」的要領,一面感受「身、心、內、外」一切現象,一面接受一切現象,不要抗拒或排斥身心內外任何現象。

「歸於中心」也意謂著,旋轉時完全不要管別人在做什麼,也不要想自己轉得好不好、快不快。這樣就可以持續旋轉一段時間而不會頭暈。即使天生容易頭昏的人,只要用心體悟「全觀」和「歸於中心」這兩個基本要領,並按部就班練習,長期下來暈眩也可以漸漸克服。

旋轉者如果在旋轉過程中產生暈眩的感覺,更要全心全意地感覺它(感覺自己的感覺),不要在心中排斥那種感覺,暈眩的感覺就會逐漸減弱直到沒有暈眩。如果持續無法克服暈眩的感覺,甚至有噁心想吐,可以坐下或躺下休息,靜靜地感覺暈眩,直到暈眩逐漸減弱或消失。這樣就可以逐漸擺脫對旋轉的恐懼。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練習旋轉功時,旋轉者用站立的姿勢,以逆時針或順時針的方向靠自己的雙腳運作連續自轉一段時間以上。所謂「連續自轉一段時間以上」並無法精確定義。「究竟每次要旋轉多久?每分鐘至少要旋轉多少圈?」才能達成旋轉的功效,這兩個問題有待日後深入研究。但是一般而言,練習者每次至少連續自轉5分鐘,每分鐘至少旋轉20以上比較能達成旋轉的功效。

旋轉者在自轉的過程中,可以同時向各種方向移位,或一面自轉一面公轉,手部的動作並無規定或限制。

旋轉功可以包括以下六種自轉模式,學習者可以自由選擇任何一種模式:


旋轉
方向
右腳為軸心
左腳為軸心
無軸心腳
順時針
右腳為軸心順時針前進轉
左腳為軸心順時針倒退轉
以身體為中心,右腳向左方後退,左腳向右方前進
逆時針
右腳為軸心逆時針倒退轉
左腳為軸心逆時針前進轉
以身體為中心,左腳向右後退,右腳向左方前進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從教學者的角度來看,「旋轉功」的一項特性就是,它是一項「可深、可淺」的教學活動。從學習者的角度來看,「旋轉功」則是一項「可深、可淺」的學習活動。

就「可淺」的面向來說,一個旋轉功教練可以在他的課程裡,很單純地針對「旋轉的技術」來教他的學生,透過專業的、適切的課程設計,一步步帶領他的學生學會旋轉。不用談太高深或玄妙的「身心靈統合」。當然,旋轉功教練自己本身要熟練旋轉功,且要學習「旋轉功」的課程設計與教學技巧。如果就這方面來說,大學剛畢業生絕對可以勝任。

就「可深」的面向來說,旋轉功教練可以隨著自己在「身心靈統合」以及生命真相方面的體悟,逐漸帶入比較深的課程內容。這個部分的確需要一些生命的歷練及體悟,因此也可能需要一定的年齡,否則無法勝任。但是,人的生命智慧也不見得和年齡有絕對的相關。我也曾發現一些同學,他們的生命智慧甚至比老師有過之而無不及。這就像一些轉世的活佛,他們在小小的年紀時,就展現出像老和尚般深刻無比的生命智慧。但是,這種人畢竟少數。我們無法企望每一個大學畢業生都如此。

總之,我可以確定的是,一個大學畢業生絕對可以就「旋轉的技術」來開班授課,就像一個受過一定訓練的大學畢業生,絕對可以擔任游泳的教練一般。

饒見維JianWeiRa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